古代行军时,一名士兵突然上报,说一只驴的耳朵被割掉了。众多将领对这件事毫不在意,然而大将军司马楚之却面色凝重,立即下令安营扎寨,并命令伐柳筑墙。众人都感到困惑,毕竟一只驴耳有什么大不了的,为什么大将军如此紧张呢?
这个故事发生在南北朝时期,司马楚之是其中的主角。提到“司马”这个姓氏,大家应该不陌生,因为它是东西两晋司马家族的代表。而司马楚之并非司马懿的直系后人,而是司马馗的后代,司马馗是司马懿的四弟。司马楚之出生时,正值中原沦陷,司马家族迁往南方,并在建康(即今天的南京)建立了东晋。
然而东晋并未长久,内乱不断,最终权臣刘裕起兵造反,决定铲除司马宗室。司马楚之的父亲在此时刚刚去世,原本计划将父亲的遗体运回建康安葬的他,正行至途中,却突闻建康之乱的消息。无奈之下,他匆忙将父亲下葬,并急忙北逃,最后来到了北魏。
展开剩余83%北魏的崛起源于鲜卑族的统一,而司马家族的祖先曾在西晋时期也在北方,然而最终被胡人逼迫南迁。按理说,司马家族和北魏应该是水火不容的,但由于刘裕的叛乱,司马楚之只能无奈投降北魏。刚到北魏时,司马楚之并未立即归附拓跋氏,而是在民间秘密积蓄力量,心中渴望有一天能重返建康,夺回故土。
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,司马楚之身边集结了一批忠诚的士兵,数量一度达到上万人。显然,北魏与刘宋都不会容忍一个强大的司马家族暗中私屯兵马。最终,司马楚之在北魏和刘裕的夹击下,不得不投降北魏。面对和刘宋的世仇,司马楚之自然选择了投向北魏的拓跋氏。凭借过人的才干,他在北魏受到了明元帝的赏识,先后担任过征南将军和荆州刺史。
不久后,明元帝驾崩,拓跋焘继位称帝,被后人尊称为太武帝。太武帝非常器重司马楚之,封他为琅邪王,命其驻守汝州和颍川两地,负责防守南方刘宋的入侵。司马楚之也不负重托,屡次帮助太武帝打败强敌,成为他最得力的助手。
然而,拓跋焘的西凉征战却并不顺利。在第一次出征时,北魏的大军粮草被柔然游牧部落抢掠,导致全军无功而返。第二年,拓跋焘决定让司马楚之负责押送粮草。柔然是继匈奴和鲜卑后,第三大游牧民族,素以勇猛著称,经常在西凉地区抢掠北魏百姓。对于北魏来说,粮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
每年秋收后,拓跋焘才出兵,因此每次的出征都正逢深秋或初冬,而北魏士兵也只能依靠秋收后的粮草继续前行。第二次出征时,拓跋焘再度嘱托司马楚之务必确保粮草顺利送达,不可出错。司马楚之对此深知其重,每一步都谨慎小心,甚至为了保证粮草安全,他不惜放慢行军速度。每天清晨,司马楚之都会派出侦察兵提前探查路况,确保没有危险后才会启程。
某一天傍晚,军中有士兵上报说一只驴的耳朵丢失了。大多数将领对此不以为然,认为驴子耳朵被军中其他战马弄掉并不奇怪。然而,司马楚之却立即表情严肃,命人将这头驴子牵过来。经过仔细检查,他发现驴耳的伤口是整齐的,这显然不是被战马咬伤,而是有人用锐器割下的。
有将领开玩笑地说,可能是某个士兵贪吃,偷偷割下驴耳来吃。众人听后哈哈大笑,毕竟一只驴耳并不会对军队造成影响。可司马楚之却依旧面色凝重,他下令即刻扎营,并让士兵砍伐大量柳条,用来编织临时城墙。
许多人对此表示疑惑,觉得一只驴耳竟让大将军如此紧张,而柳条编织的城墙又怎能抵挡敌军的进攻?不过,在司马楚之的指挥下,大家只得硬着头皮砍树,半夜便搭建起了一座柳条城。尽管大家心中满是疑虑,认为这座柳条城不过是纸糊的,敌军一旦来袭,恐怕瞬间就会化为灰烬。
就在众人心中充满不安时,寒风忽然吹起,刺骨的西北风袭来。司马楚之命令士兵们挑水泼向柳条城墙。河水与柳条瞬间冻结成坚冰,迅速形成了一座坚不可摧的冰城。就在这座冰城完成的同时,远处尘土飞扬,柔然铁骑已经疾驰而来。
北魏的士兵们迅速进入冰城,坚守阵地,誓死保卫粮草。而柔然铁骑则被这刺骨的寒风冻得不轻,几天后,他们终于撤退了。司马楚之成功守住了粮草,得到了太武帝的褒奖,声名远扬。
当敌军退去,众将领纷纷向司马楚之请教,究竟如何通过一只驴耳预知敌军的来袭。司马楚之不紧不慢地解释道,古代战场上,驴子是运粮的重要工具,而柔然的探子常以割下驴耳作为证据,向自己的指挥官证明他们已发现魏国的运粮队。所以,当他得知驴耳被割时,他立刻意识到敌人即将来袭,并巧妙地用柳条和冰水筑成坚固的冰城,成功阻止了敌军的进攻。
通过这场守粮大战,司马楚之不仅捍卫了粮草,也赢得了太武帝的深厚信任,成为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。
发布于:天津市广盛网配资-免费配资炒股配资平台-配资平台官网-如何选择股票技巧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